您的位置:首页 >行情 >

张雪峰们的“隔空喊话”,暴露了中国式择业的隐藏问题…

2023-07-28 02:07:44    来源:腾讯网

张雪峰们的“隔空喊话”,暴露了中国式择业的隐藏问题…

前段时间,考研升学辅导的张雪峰,在直播间答复时,又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当有人提问,理科590分要不要报四川大学新闻系时,张雪峰瞪大双眼,表示——

“你就是闭着眼睛随便报,都比新闻强!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如果我是家长的话,孩子非要报新闻学,我一定会把他打晕,然后给他报个别的!”

当然,除了制造娱乐效果外,张雪峰也给出了他建议的原因。

总结说来,就是自媒体时代,新闻专业毕业后出口变窄,就业十分困难。

但是这也引起了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强的怒批,认为他哗众取宠,误人子弟——

“新闻专业能文能武。”

“新闻传播学就业前景是全社会各行各业,并不限于媒体。进可以自主创业、到互联网大厂,退可以考公务员,到国有企业。”

而张雪峰在接受《中国新闻周刊》采访时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——

“从目前的社会环境看,新闻传播这个专业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少量设置,但是现在二本、三本大量设置这样的专业,明明知道从业标准是211、985,为什么那么多院校还在开设这样的专业?”

好像谁的话听起来都有道理,那么,专业到底该怎么选?

新闻专业,真的是坑吗?

作为传播学在读学生,私人觉得,张雪峰说言,有一定意义。

这个意义在于,对于大多数考生,谨慎选择自己的专业,对自己负责,这点毋庸置疑。

但是,没错,我要说但是了。

我不赞同。

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,跨专业的自媒体人,我们同学中那么多新闻出版领域的大牛,都还在继续回去读新闻传播学,恰恰不也是一种论证吗?——对于需要的人,总会是有价值的。

而实践和学术从来是两件事。

粉丝多≠专业能力强。

以我为例,这学期刚刚进入尾声,传播学入门的第一年,我到底学会了什么——

01

保持对学术和实践,不同角度的多元思考。

02

永远敬畏事实背后的深层规律,“觉得知道”和“真的知道”,中间差了一个银河系。

03

承认自己极大的个人偏见,和实践中拿到结果的偶然性和必然性

04

接纳自己的有限,学术和实践中都去找自己擅长且喜欢的领域。

05

深刻了解,学科背后的复杂和有限,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的失联和关联。

还有补充一下,每一个学科,看上去和走进去都是两件事。

喜欢看电影(行为偏好),和做电影人(职业角色)是两件事。

喜欢看医学科普(个人兴趣),和临床研究(细分科研)是两件事。

喜欢看新闻报道(日常生活),和严肃传播(学术领域)是两件事。

兼听则明,如果是高考后的择校和报专业,负责任的说——兴趣、优势、价值其实是完全不同的3件事。

喜欢一个学科,和真的把它当作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,以及之后是否愿意持续成长和调整,直到找到自己一辈子热爱的事业——都不容易!

尽可能,知道更多的信息,看到专业角度,才可能走得更远。

选专业真的定终身吗?

说到就业,我们的父母辈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“铁饭碗”。

而即便是现在,好多人的依然对体制内工作非常向往,就像李雪琴说的:“宇宙的尽头是编制。”

除了就业压力下的选择,其实,随着社会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没有什么是真正的“铁饭碗”。

最近大火的电视剧《漫长的季节中》,范伟饰演的火车司机王响当年就是端着“铁饭碗”的人。

可是哪怕是劳动模范,哪怕“桦钢的第一锹土是我爸爸挖的”,他依然难以避免下岗的浪潮。

最近这二十年,好多职业已慢慢消失了。

尤其是在AI发展迅猛的现在。

高盛分析师发表了研究报告: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导致全球3亿人丢饭碗,但是全球GDP将提高7%。分析师还特别之处了行政行业和法律行业,认为44%的行政人员46%的法律专业工作者将被自动化所代替。

那么,该如何选一个专业呢?

01

找对象

选择专业好比找对象,没人一开始就奔着换专业去的,但确实会有变化和不确定,尽量考虑之后的“替换成本”,降低突变掉头可能性。专业领域从一而终,初恋到白头的,“对口”一条道走到黑的概率很小。

02

选多项

选学校、选专业、选城市、选趋势、选兴趣…各方面都需要考虑。(如果家里真的有产业,也别刻意回避,能结合也是好事。你耳濡目染的环境,也是后天练习积累的优势。

03

多调查

兼听则明,提前了解自己考虑的专业,招生简章和工作可能性是第一手资料,过来人和领域专家大V是第二手资料。

04

找平衡

自己感兴趣的、擅长的、能创造价值的、长期成就和短期回报尽量“找交叉”,而不是冲动奔着一个点而去。找到自己人生下一个阶段,和现实之间的最大公约数,就会持续蜕变。

05

敢成长

时代技术和平台一直在演进,个体在面对更大的天时地利人和时,力量其实很弱小,随时成长,持续精进,努力学习,一定能在五年,十年,终身收获成长。

选专业,要不要看“钱途”?

选择专业,也不仅仅是为了选择一份谋生的手段。如果当下,确实家庭困难,现实凌冽,选择短期回报也不是坏事。

但,谁说爱好就不足以谋生呢?

前几年,湖南耒阳留守女生钟芳蓉考出了676份,却毅然选择了北大一个最冷门的考古专业。

非常让人敬佩。

努力的意义,不就是追求热爱,在热爱中创造价值吗?

如果牛顿只想着赚钱,不会有万有引力。

如果爱因斯坦只想着暴富,相对论可能还在垃圾桶。

如果袁隆平只看“钱途”,我们的水稻产量不可能养活14亿人…

在钱途之外,热爱和兴趣,是开辟新世界的巨斧。

评论很多人说“可惜了”“不好就业”“社会以后会狠狠教育你”…

大可不必。

再热门的专业,都会随着时代需求冷却更迭,没有任何专业是“铁饭碗”。大学毕业后,又有多少人“保持初心”做着自己喜欢的专业?

就像卖猪肉的北大校友陆步轩,多少人当年嘲笑,最后成就了中国最大的上市猪肉品牌,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专业帮助他把生活与商业结合,开辟新领域。舍弃专业,躬身实践,又成就专业,终传为佳话。

生存当然重要,但在“钱途”之外,热爱+兴趣+努力=成就。每个专业,都有牛人。

有前途的不是专业,是个体选择。

前途不一定有钱途,但热爱就能通往更广阔的未来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精彩放送